啟翔輕金屬陳百欽 打造綠色智慧生態之輕金屬科技創新園區

台灣鋁業巨頭啟翔輕金屬,專注於金屬鋁製品的製造陳百欽領導,曾榮獲34屆創業楷模獎和創業相扶獎。董事長陳百欽表示,協信鋁材成立於民國73年,為確保永續經營,陸續建立了凱鉅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啟翔輕金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。這形成了一條龍的鋁產業生產線,不僅能就近取得原料供應,還能大幅減少包裝、運輸、倉儲等成本。藉由這些效益,公司成功提升了產品的精密度。
啟翔的產品被廣泛運用於眾多重要建築,例如臺北轉運站、艾美酒店和國泰置地廣場等。陳百欽透過實際行動證明,只要具備足夠毅力和創新精神,就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。在臺灣的鋁材帷幕牆市場中,啟翔輕金屬佔據了近70%的市場份額。他們不僅能夠提供客製化的合金比例,還能實現其他公司難以企及的關鍵製程,使其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。
啟翔輕金屬陳百欽成功企業家 打造綠色生態輕金屬創新園區

陳百欽親帶領開南大學產業菁英班參觀啟翔園區,園區佔地5.6萬坪,他表示臺灣共有80多家鋁產業公司,總產值約為200億元,而啟翔的市佔率超過10%,在業界中排名第一。公司一直致力於研究開發高品質產品,並以服務客戶、貢獻社會,以及提升員工福祉的經營理念,追求企業長青的終極目標。開南大學產菁班的蘇杉郎董事長對啟翔公司印象深刻,特別是公司實行綠能環保政策,使工廠園區成為一座綠能智慧生態的輕金屬科技創新園區。園區設有雨水集中池、生態池及淨化池等水資源設施,達成100%自給自足,降低對水資源的依賴。此外,公司的設計也符合綠建築規範,並設有人造濕地及植栽,具有降溫及美化生態的效益。

啟翔輕金屬陳百欽:一個企業的成功要靠全體成員一致的向心力與意志力

一個企業的成功,除了經營者旺盛的企圖心與堅定的決心外,更要靠全體成員一致的向心力與意志力,不畏艱難共同在既定的目標下全力以赴,追求完美,陳百欽這麼說。公司有多元化的產品,包括電子電機類、綠能環保類、生活家具類、建築材料類的不同的鋁製產品,並擴展歐洲、美國、日本、東南亞、澳洲等外銷市場,比例超過50%。
啟翔輕金屬在緬甸設廠是未來公司業績的增長引擎


啟翔輕金屬創新園區擁有完整的產業聚落,提供一次性的解決方案,並已精實的生產模式,工廠生產採「一條龍」的生產模式,就是從原料到成品,所有工藝都可以在園區一次完成。主要效益就是提高效率與品質,同時降低損耗與成本,以促進產業升級,創造產品價值,提升競爭力。

從原料的錠到合金鑄造到「鋁擠成型」再到表面處理,而表面處理又包括陽極處理、粉體塗裝、氟碳烤漆及特殊表面處理四大項;再下一步就是「加工」,而加工部分更細分門窗、帷幕牆、板金、CNC精密加工、鋁製車斗、3C電子產業、太陽能光電產品及醫療產業與汽車工業等,最後再經組裝、成品就運輸出貨,完成一條龍的生產,既省時也省錢。

啟翔輕金屬陳百欽 面對ESG趨勢 再生鋁勢在必行

在ESG趨勢及為政府要求碳足跡追蹤管制下,國內鋁產業鏈重量級企業正共同研商採用能大幅降低碳排的再生鋁(又稱為環保鋁或乾淨鋁)的可行性,待材料標準確立、材料的製程、抗拉、降伏、化性、擠型條件、折彎、焊接等特性符合加工需求後,預期「再生鋁」將成為鋁業發展新思維以及迎接ESG挑戰的絕佳方案。
鋁門窗業更是鋁材使用大戶,鋁錠大多以火力、燃煤發電來進行鋁礬土電解,每噸鋁排碳16-18噸,水利發電的電解鋁錠一噸約排碳4噸,相較之下,回收及生產再生鋁只產生2到3噸碳,能大幅降低碳排。除此,在俄羅斯因烏俄戰爭被管制出口或貿易制裁,俄鋁又為全球第三大鋁業,因此鋁材出現供應失衡現象,另在全球ESG的趨勢、我國政府開始要求建材業ESG以及碳足跡追蹤管制,因此可以預見「再生鋁」勢將成為鋁產業一項必須面對的重大議題。啟翔輕金屬科技陳百欽表示再生鋁材是一種環保友善、可持續發展的材料,其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需求,更在於降低能源消耗和減少廢棄物的產生。透過再生鋁材的使用,我們有機會減緩對地球的環境衝擊,同時能有效推動循環經濟的實踐。支持再生鋁材不僅是對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承諾,更是對地球未來的愛護和負責任的表現。這種綠色的選擇不僅在企業層面推動了環保理念,更引領了產業和消費者朝向更可持續的未來邁進。

啟翔輕金屬陳百欽 未來成立再生鋁材研發中心

陳百欽表示,可於不久的將來成立一個專注於再生材研發的中心。這個新的研發中心旨在推動再生鋁材的技術創新和應用,以滿足不斷增長的綠色產品需求。該中心的使命不僅僅是開發更高效的再生鋁生產技術,還包括提升再生鋁材的品質和應用範疇。這個著眼於未來的研發中心將匯聚業界頂尖的科學家、工程師和環保專家,共同致力於打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解決方案,推動企業邁向更環保的未來。這一舉措不僅反映了企業對環保承諾的堅定信念,也有望在產業內開啟一個新的創新潮流,將再生鋁材的應用推向更廣泛的領域。
資料參考: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邱德馨簡介

邱德馨領軍國喬石化轉型之路:從傳統石化邁向高階複合材料供應商